《初冬》教學設計
密山市密山鎮中心學校 于鳳云
《初冬》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篇幅短小,圖文并茂,描寫了我國農村初冬早晨的美麗的景色?!墩n程標準》明確指出:“二年級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我們北方孩子大多數見過霧景,根據這一理念,設計了這節課。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課文。
2、指導學生學會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3、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初冬季節自然界中的一些景物特點,激發學
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通過理解詞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和觀察想象能力。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寒來暑往,斗轉星移,四季變幻更迭,各有各的韻味。一提到冬季,人們自然會聯想到皚皚白雪,凜凜寒風,但初冬卻另有一番風采。大霧迷漫,樹影婆娑,陽光再現,黃葉紛飛。這節課讓我們盡情地欣賞初冬的畫卷。(板書:初冬)
初冬:冬季的第一個月。(冬季剛剛開始的一段時間。)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路。
1、請同學們輕輕地翻開書,借助漢語拼音認真地讀課文,要求:
(1) 讀準確字音,不漏字,不加字,不重復字。
(2) 標出自然段。
(3) 思考本文講了什么內容?
2、匯報課文內容。(霧中美景和霧散美景)
3、根據文中描寫的美景給課文分段。(霧中美景1---5 霧散美景6----9)
三、學習霧中的景色
1、作者用優美的語言向我們描寫了霧中和霧散后的景色,我們先來學習霧中的景色。第一小組讀第一自然段,說說你們讀懂了什么?
第一句告訴我們霧很大。白茫茫。
“白茫茫”什么意思?讓我們看看課件。(出示課件)
2、早上,小山村在白茫茫的大霧中又是什么景象呢?第二小組讀第2、3、4自然段。
這部分按什么順序描寫的?(從遠到近)
同學們用筆畫出描寫了霧中的哪些景物?(白塔、小山、田野、樹木、太陽)
“望”和“看”可以換嗎?為什么?(望:往遠處看,看:瞧,瞅,描寫近
距離。)
“像隔著一層紗”有什么感受?(有著如夢似幻之感,生動傳神。)
“模模糊糊”疊詞,不僅描繪出感受,而且形式美。
霧中太陽怎樣?這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
3、初冬的霧景這么美,霧中的人們在干什么呢?第三小組齊讀第五自然段。
4、指導朗讀,把晨霧那種朦朧美讀出來。
四、第一到第五自然段由遠及近描述了濃霧籠罩下的白塔、小山、田野、樹
木、太陽和菜園的景象時。我們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內容,一邊理解一邊想象。下面我們采用這種方法去體會第6、7自然段,看哪個詞語應該重點體會畫出來。
完成填空:
有霧時,遠處的塔、小山都(望不見)了。近處的田野、樹林像(像隔著一
層紗),(模模糊糊)看不清。
霧散后,遠處的塔、小山都(望得見)了。近處的田野、樹林也(看得清)
了。
有霧時,太陽像個(紅球),(慢慢)升起來,發出(淡淡)的光,一點兒
也不(耀眼 )。
霧散后,太陽(射出)光芒來。
五、齊讀第八自然段 (課件出示)
這句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比喻)
“大柿子為什么像紅燈籠”?(形狀、顏色、大小方面感受相似之處)
請同學們再說出幾個比喻句
“掛”可以換成“結”“長”嗎?(“掛”字能體現柿子是沉甸甸的)
六、霧散后,樹林里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指名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讀后,你想對松樹和柏樹說些什么呢?
大家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霧散后的美景。比一比誰讀得好。
七、 拓展練習
1、文中運用了大量的疊詞,你來找一找,再試著說幾個?
如:白茫茫
2、從文中找出下面詞語的反義詞
遠—— 快—— 濃—— 薄——
八、初冬的早晨太美了。白茫茫的霧,紅彤彤的太陽和柿子,黃燦燦的落葉,青青松柏,讓人仿佛在欣賞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我們再美美地朗讀幾遍,陶醉在其中吧!
九、作者按一定的順序把初冬描述的那么美,你們愿不愿意利用本節課學習的方法,把看到的一幅風景圖描述出來?(課件出示風景圖 學生練習)
十、我們喜歡百花開放的春天,喜歡枝繁葉茂的夏天,喜歡果實累累的秋天,喜歡銀裝素裹的寒冬。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大霧彌漫的初冬也同樣很美。大自然真是時時有美,處處有美。讓我們在欣賞美的同時更好地去保護大自然的美吧!
板書 :
隔著一層紗
霧中美景 模模糊糊
17 初冬 { 色彩斑斕的畫卷
霧散美景 淡白散盡
色彩盡致